首 页| 热点新闻| 基础知识| 风险测评| 国外保密  | 案例分析| 专题讲座| 法律法规| 教育平台| 在线咨询
  • 专项服务
  • 设计TSBPM
  • 商秘基线保护
  • 商秘深度保护
  • IP转移保护

警惕!办公APP的“屏幕共享”功能已成为泄密高发地

2022-06-29 21:10     来源:澎湃新闻·澎湃号·政务
 
        近些年来以钉钉为代表的办公平台软件在大量学校、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大家伙的学习生活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。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网络骗子的手段同样在进化,他们利用“网络视频会议”软件中的一些功能,获取受害者的信息,进而实施诈骗。
        近段时间以来,江苏、山东、西藏相继出现了利用“网络视频会议”软件“共享屏幕”功能实施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。
 
        #1 案例回顾

        案例一
 
        2022年3月,小孙接到自称“某客服”的电话,对方先是准确报出了小孙的个人信息,而后告知其,*东白条未注销,按照相关规定,将影响个人征信,并会因此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听到这些,小孙一下子紧张起来,他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按照对方要求操作,准备注销所谓的“白条”。
        诈骗分子要求小孙使用钉钉或者腾讯会议等APP进行视频会议。视频会议期间,对面的“工作人员”手把手教小孙将大额钱款转账至指定账户,承诺资金审核后将钱款返还。同时,还不断“电话轰炸”,催促其在各大平台借贷,以此验证个人征信。
        直到市反诈中心发出预警反制,千方百计联系上了小孙的家人,并辗转找到小孙,告知其正在遭受电信网络诈骗,这时,小孙才从刚刚的紧张转账中缓过神,但此时,其已被诈骗上万元。
 
        案例二
 
        6 月 17 日,苏女士从某网站扫码进入了“微博官方监督员”的兼职群。进群后管理员告知需要下载一个名叫“某目”的云会议视频软件,以便后续对其进行刷单培训所用。苏女士下载注册了该会议视频软件,进入视频会议房间后,与对方通过“共享屏幕”的功能进行联系,而此时对方已经能看到苏女士手机上操作的所有内容。
        苏女士按要求往对方提供的一个手机号码充值了 300 元话费,后续又填写了一个调查问卷,但没有收到对方承诺的佣金。对方以苏女士的银行账户异常为由,让其在网上购买了三张 1000 元的电子卡,要苏女士在这三张电子卡的卡号和密码页面停留以便其截图操作。
        可苏女士在这一顿操作之后,对方却称苏女士的流水资金不够导致其资质不足,让其打开某白条查看其信用等级(实际上是查看苏女士可打白条的额度)。苏女士扫了对方发来的两个陌生二维码,其某白条就显示被提取了两笔共计 12000 元。
 
        #2 国安说保密
 
        “共享屏幕”莫让个人信息“裸奔”
 
        “共享屏幕”功能系网络会议软件研发初期时提供的一项服务,该功能可以在不同的电脑PC端,展示包括PPT等在内的会议相关材料,而当在智能手机上使用网络会议软件时,“共享屏幕”功能极有可能造成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泄露。
        多起网络诈骗案件表明,诈骗分子为诱导用户下载网络视频软件,会根据不同用户的特点来编织不同的场景。有的会假扮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、有的会扮演金融服务机构的客服、有的会用快递丢失进行赔付为诱饵,而最终都会让受害者下载可以提供“共享屏幕”功能的网络会议软件,目的就是偷窥用户手机上的隐私。诈骗分子用“共享屏幕”,可以在远程会议的时候提供钓鱼网址,并且在你访问钓鱼网站的时候,直接通过“共享屏幕”的方式直接获取到你收到的短信验证码信息。
        对于陌生来电,切记不要点击相关的链接或者下载所谓的软件,更不能直接加入陌生的网络会议被进行“遥控”操作。而相较于目前广泛使用的“共享屏幕”功能的网络会议App,有部分的社交平台也可以提供“共享屏幕”功能,但在用户使用手机短信、支付等界面时,社交平台会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屏蔽。
        互联网法律学者指出,网络平台在提供新型服务时,应当加强用户的隐私保护,通过技术手段防范不法分子钻空子。
        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提到,在“共享屏幕”的过程之中,个人信息基本上是一个“裸奔”状态。而且这个信息一旦传播出去之后,对方可能一截屏就完全撤回不了,对当事人来讲,个人信息危险是非常高的。可以说没有任何保障,没有技术上的保障,这种App功能是不能够实行的。
  • VIP专享
  • 泄密风险测评
  • 风险比对
  • 泄密案例